七七事变爆发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。为了适应抗战的整体战略需要,红军进行了整编,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辖下设有三个师,分别为115师、120师和129师。
接下来,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三个师的具体实力情况。
八路军的改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最初,我军计划组建四个军,军长人选也基本确定,分别是林彪、贺龙、刘伯承和徐向前。然而,蒋介石对此并不赞同,阻挠了该方案的实施。
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和争取,最终确定了三个师的编制方案。每个师辖下两个旅,外加一个团,并设有骑兵营、炮兵营、工兵营等五个营的编制。
展开剩余76%不过,与其他两个师不同的是,115师下辖一个独立团,而120师和129师则各配备一个教导团。因此,在115师的五个营中,有一个被设为教导营;而另外两个师则各设立一个特务营,其他编制单位和名称基本一致。
115师由林彪担任师长,聂荣臻为副师长,周昆任参谋长,罗荣桓则是政训处主任。
115师的核心骨干是井冈山时期的老部队,这支部队在当年井冈山会师时形成,主要由红1军团、红15军团及红74师的一部分官兵重组而成。
红1军团源自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队伍,加上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汇聚井冈山,改编前兵力接近7000人。
红15军团则是由徐海东指挥的红25军和陕北红军组成,兵力甚至超过红1军团,达到约8000人。
再加上红74师部分人员的补充,115师总兵力约为1.55万人,辖343旅、第344旅、独立团及五个营,这些营的规模实际上相当于团,只是在编制上略有差异。
115师组建后,中央赋予了他们双重任务:一是坚决抗击日寇,二是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。由此,115师多次进行分兵行动,如聂荣臻率独立团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,343旅在吕梁开辟根据地,罗荣桓则东进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等。
115师在抗日战争期间,不仅配合中央战略作战,还不断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,堪称抗战中的中坚力量,贡献卓著。
120师由贺龙任师长,萧克为副师长,周士第担任参谋长,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。
120师主要由红二方面军组成,核心力量是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,同时吸纳了陕北红27军和红28军部分兵力,以及红军总部直属队等,总兵力约为1.4万人。
有观点质疑120师的抗战贡献,认为其作战次数远少于115师,歼灭敌军数量也明显不足。据统计,115师共进行了数万次作战,消灭日伪军约35万人,而120师作战次数只有一万余次,歼敌人数不足13万人,两者差距明显。
实际上,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师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作战环境。
120师组建后,被中央赋予保卫中央根据地的重任,因此,其作战和部署多围绕保卫中央安全展开。红军总部的直属队大多编入120师,体现了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。
抗战进入艰苦阶段后,120师还承担了大量后勤保障工作,王震率领的359旅开垦南泥湾的事迹即是典型代表。
因此,120师虽然歼敌人数不及115师,但其保障中央根据地安全和后勤支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。
129师由刘伯承任师长,徐向前担任副师长,倪志亮为参谋长,张浩任政训处主任。
129师的兵力主要来自红四方面军、陕北红军、红军独立团和骑兵团,人数约为1.3万人,是三个师中规模最小的。
尽管人数较少,129师却汇聚了众多精锐将领,战斗力极为强悍。据统计,抗战期间129师歼敌人数超过42万人,位居三师之首。
特别是陈赓率领的386旅,麾下有许世友、陈再道、李聚奎、王近山、叶成焕等多名猛将,频繁打出硬仗,使日伪军既惧怕又痛恨,甚至流传“专打386旅”的口号。
在抗战期间,129师主要部署在华北抗战前沿,活动范围多位于平汉铁路以西、正太路以南,处于日军东西联结线的中间地带,因此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目标。
正因为如此,129师与日伪军正面交锋频繁,赢得了歼敌数量最多的骄人战绩。
(参考资料:《八路军》《炎黄春秋》《文史天地》)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