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国上将刘亚楼是中国空军的首任司令员,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我军的重要指挥员,经历了无数枪林弹雨的考验。在革命战争年代,刘亚楼屡次参与生死搏斗,身受重伤,最严重的一次,战友们甚至为他准备了棺木。但奇迹般地,他从死亡边缘挣脱,重新站了起来,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战,最终成为我军的一位著名将领,留下了赫赫战功。
刘亚楼一生节俭朴素,注重工作,严谨治军。他的生活方式极为简朴,家人回忆起他时,总说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。有时,他会告诉家里:“一个小时就到家吃饭了。”可家人们等到半夜,也不见他归来。刘亚楼的工作热情如此之高,他不知疲倦,常常是深夜才归,而家里人早已入睡。即便是周末,他也不休息,一心扑在工作上,这让家人对他既敬佩又有些心疼。
他对待家人同样严苛。刘亚楼有三子二女,他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们。家风十分严明,特别是在教育孩子方面,他强调:“你们不能以我为依靠,也不允许借我的名号去做任何事。无论你们将来是成是败,都要凭自己努力,不能依赖我一点帮助。唯一能做的,就是不断教育你们,多加提醒与监督。”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,深刻影响了刘亚楼的子女,使他们从小不敢懈怠,始终保持着努力拼搏的姿态。如今,他们都有了不小的成就。
刘亚楼的长女曾回忆说:“小时候,我们面对父亲时,既感到亲切,又有些害怕。亲切是因为父亲平时特别忙,我们很多时候都错过了见到他的机会。更别提周末了,父亲几乎从不休息,大家可能难以相信,但这就是事实。所以每次能看到父亲,甚至能一起吃顿饭,那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亲近。害怕的是,父亲一旦回来,我们就得面对严厉的教诲。如果母亲告诉他我们做错了什么,他肯定会板起脸训斥我们。所以每次见到父亲,心里都很紧张。”
展开剩余68%刘亚楼的大儿子也回忆说:“小时候,虽然父亲是空军司令,但我们家从来没有坐过父亲的小汽车去上下学。相反,很多空军大院的孩子都享受过这样的待遇。父亲待人亲和,尤其是当看到邻家孩子生病或者上学迟到时,他总是笑着让孩子上车,送上一程。那时候我们常常不理解,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。但长大后,才渐渐明白,这就是父亲,他的宽厚与仁爱,永远让我们感到温暖。”
刘亚楼的三儿子刘煜滨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,对军人和军装有着特别的感情。凭借优异的成绩,他考入了哈军工,成为了一名军校学员。实际上,刘煜滨的梦想是像父亲一样,加入空军,成为一名优秀的空军军官,参与建设一个强大的军种。于是,在毕业那一年,他向学校提出了申请,想要分配到空军工作。
哈军工在处理分配问题时,考虑到刘煜滨的特殊身份,向刘亚楼征求了意见。某天早晨,秘书拿着函件进入刘亚楼的办公室,告知他学校希望了解他对儿子分配去向的意见。听到这个消息,刘亚楼的脸色一沉,语气不太高兴:“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,军校分配要征求家长意见。我的儿子是军人,必须服从大局,分配去哪儿就去哪儿。难道因为我是空军司令,其他军官的孩子就不需要征求意见吗?”
秘书被刘亚楼的反应吓了一跳,不敢再多说什么。刘亚楼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刚才情绪有些激动,便稍微平和了语气,向秘书道:“替我感谢一下哈军工,我理解他们的意思,这是对我的尊重。但我希望他们明白,不用征求我的意见,刘煜滨去最艰苦的基层锻炼就好。”秘书见他态度缓和,便补充道:“事实上,刘煜滨自己提出要去空军,学校才有些犹豫,才想征求您的意见。”
刘亚楼听后愣了一下,随即问道:“刘煜滨想去空军?”秘书点了点头。刘亚楼沉默片刻后,立即说道:“不行!如果父亲是空军司令,儿子就不能做空军,否则我怎么对得起其他空军官兵?如果他做得好,升职提拔,大家会说是因为我是司令在照顾他;如果他做得不好,基层要处理他,别人也会觉得是因为我在干预。这会给空军带来很大的麻烦。所以,刘煜滨绝对不能去空军。”
最终,刘煜滨放弃了加入空军的机会,放弃了最初的梦想。这不仅体现了刘亚楼的坚定原则,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代将领严格的作风和严谨的家风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